蒸发器结冰原因有如下:一、制冷剂不足:壳管式蒸发器内制冷剂不足,分体空调器由于安装或使用时间较久等原因,会出现制冷剂泄漏或渗漏。制冷系统内制冷剂减少后,便造成蒸发压力过低,导致壳管式蒸发器结冰,结冰的位置一般在蒸发器前部分。排除方法是先处理好泄漏部位,加足制冷剂,故障便会排除;二、压缩机效率低:压缩机效率低,压缩机故障使用时间长久,压缩机压缩效率降低,或者压缩机配气系统损坏,造成压力过低而结冰。结冰位置也在蒸发器前部分,前者补加一些制冷剂,故障能排除。如果故障依旧,须更换压缩机。三、制冷剂偏多:制冷剂偏多,一些空调器因移位、泄漏等原因而重新注入制冷剂。维修人员操作不当加多了制冷剂,造成过多制冷剂流到蒸发器后部分蒸发而结冰。
干式壳管式蒸发器为全部制冷剂在管内蒸发的壳管式蒸发器,多为卧式,主要用于氟利昂制冷装置。干式壳管式蒸发器与满液式蒸发器(壳管式)结构基本相同,但工作过程却完全不同,专业壳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在冷却管内流动蒸发,载冷剂在管外流动被冷却。载冷剂由蒸发器前端的筒体下部进入,经折流板折流后,从另一端上部流出。制冷剂由前端盖下部进入,往返2~4个流程后由前端盖上部流出。由于端盖对制冷剂的流动有折返作用,制冷剂在流动蒸发过程中比容不断增大,所以每个流程中的冷却管数也依次增多。出于载冷剂被折流上下流动,而制冷剂则前后往返流动,所以液体载冷剂与冷却管接触良好,传热系数较大。这种壳管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充填量很少,大约为管组容积的35~40%。制冷剂在管内流动过程中全部变成气体,为保持冷库制冷机吸气过热度不变,制冷剂的供液量由膨胀阀自动控制。
在蒸发生产中,二次蒸气的产量较大,且含大量的潜热,故应将其回收加以利用,若将二次蒸气通入另一蒸发器的加热室,只要后者的操作压强和溶液沸点低于原蒸发器中的操作压强和沸点,则通入的二次蒸气仍能起到加热作用,这种操作方式即为多效蒸发。多效蒸发中的每一个壳管式蒸发器称为一效。凡通入加热蒸汽的蒸发器称为第一效,用第一效的二次蒸气作为加热剂的壳管式蒸发器称为第二效,依此类推。采用多效蒸发器的目的是为了节省加热蒸气的消耗量。理论上,1kg加热蒸气大约可蒸发1kg水。但由于有热损失,而且分离室中水的汽化潜热要比加热室中的冷凝潜热为大,因此,实际上蒸发1kg水所需要的加热蒸气超过1kg。
能源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能源开发及转换利用已成为各国的重要课题,而换热器是能源利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是化工、冶金、炼油、动力、食品、轻工、原子能、制药、机械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广泛使用的一种通用设备。无论是从上述各种工业的发展,还是从能源的有效利用,专业壳管式蒸发器的选型、合理设计、制造和操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由于工艺要求、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传热强化技术和换热器的现代研究、设计方法获得了飞速发展,设计人员已经开发了多种新型的换热器,以满足各行各业的要求。在国外,美国传热研究公司HTRI在传热机理、两相流及测试技术方面取得进展。该公司所开发的网络优化软件、各种壳管式蒸发器工艺设计软件计算精度准确。
两相专业壳管式蒸发器邻挡板的距离(板间距)h为外壳内径D的(0.2~1)倍。专业壳管式蒸发器板间距过小,不便于制造和检修,阻力也较大。板间距过大,流体就难于垂直地流过管束,使对流传热系数下降。 对圆缺形挡板而言,形缺口的大小对壳程流体的流动情况有重要影响。形缺口太大或太小都会产生"死区",既不利于传热,又往往增加流体阻力。挡板的间距对壳体的流动亦有重要的影响。间距太大,不能保证流体垂直流过管束,使管外表面传热系数下降;间距太小,不便于制造和检修,阻力损失亦大。一般取挡板间距为壳体内径的0.2~1.0倍。为防止壳程流体进入换热器时对管束的冲击,可在进料管口装设缓冲挡板。拉杆、定距杆起到固定折流板和保证折流板间距离的作用,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减少管束震动。
拼接的管板的对接接口应进行的射线,按JB4730射线检测不低于Ⅱ级为合格。 壳管式蒸发器管板材料为碳钢,拼接后管板应作消除应力热处理。管孔直径为9.92mm,允许上偏差为+0.4,下偏差为零。钻孔后应检查60°管板中心角区域内的管孔,在这一区域内允许有4%的管孔上偏差比其允许的上偏差的数值大0.15mm。专业壳管式蒸发器管板与管束是强度胀接的,所以管孔表面粗糙度Ra值不大于12.5μm。胀接时,管孔表面不应有影响胀接紧密性的缺陷。 隔板密封面应与环形密封面齐平,或略低于环形密封面。连接部位的换热管和管板孔表面应清理干净,不应留有影响胀接连接质量的毛刺、铁屑、锈斑、油污等。 胀接连接时,其胀接长度,不应伸出管板背面(壳程侧),换热管的胀接部分和非胀接部分应圆滑过渡,不应有急剧的棱角。
版权所有:无锡市新五环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孙经理
座机:0510-86192004
手机:18914256292
地址:无锡市惠山区藕塘锡陆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