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通入优质耐腐蚀蒸发器管内空间(管程)的流体:(1)不清洁的流体:因为在耐腐蚀蒸发器管内空间得到较高的流速并不困难,而流速高时,悬浮物不易沉淀,且管内空间也易于清洁。(2)体积小的流体:因为管内空间的流动截面往往比管外空间的流动截面小,流体易于获得必要的理想流速,而且也便于做多程流动。(3)有压力的流体:因为管子承压能力强,而且简化了壳体的密封要求。(4)腐蚀性强的流体:因为只有管子及管箱才需要用耐腐蚀的材料,而壳体及管外空间的所有零件均可用普通材料制造,所以可以降低造价。此外,在管内空间装设保护用的衬里或覆盖层也比较翻遍,并容易检查。(5)与外界温差较大的流体:因为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
应减小管子和壳体因受热不同而产生的热应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耐腐蚀蒸发器顺流式就优于逆流式,因为顺流式进出口端的温度比较平均不像逆流式那样,热、冷流体的高温段都集中在一端,低温部分集中于另一端,易于因两端收缩不同而产生热应力。 流量小而粘度大(331.510~2.510Pas)的流体一般以壳程为宜,因在壳程Re>100即可达到湍流。但这不是的,如流动阻力损失允许,将这类流体通入耐腐蚀蒸发器管内并采用多管程结构,亦可得到较高的表面传热系数。对于有的介质或气体介质,必使其不泄露,应特别注意其密封,密封不仅要可靠而且还要求方便和简单。应尽量避免采用,以降低其成本。以上这些原则有的是相互矛盾的,所以在具体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决定哪一种流体走管程,哪一种流体走壳程。
蒸发器结冰原因有如下:一、制冷剂不足:耐腐蚀蒸发器内制冷剂不足,分体空调器由于安装或使用时间较久等原因,会出现制冷剂泄漏或渗漏。制冷系统内制冷剂减少后,便造成蒸发压力过低,导致耐腐蚀蒸发器结冰,结冰的位置一般在蒸发器前部分。排除方法是先处理好泄漏部位,加足制冷剂,故障便会排除;二、压缩机效率低:压缩机效率低,压缩机故障使用时间长久,压缩机压缩效率降低,或者压缩机配气系统损坏,造成压力过低而结冰。结冰位置也在蒸发器前部分,前者补加一些制冷剂,故障能排除。如果故障依旧,须更换压缩机。三、制冷剂偏多:制冷剂偏多,一些空调器因移位、泄漏等原因而重新注入制冷剂。维修人员操作不当加多了制冷剂,造成过多制冷剂流到蒸发器后部分蒸发而结冰。
换热器管有会结垢是因为耐腐蚀蒸发器大多是以水为载热体的换热系统,由于某些盐类在温度升高时从水中结品析出,附着于换热管表面,形成水垢。在冷却水中加入聚磷酸盐类缓冲剂,当水的PH值较高时,也可导致水垢析出。初期耐腐蚀蒸发器形成的水垢比较松软,但随着垢层的生成,传热条件恶化,水垢中的结晶水逐渐失去,垢层即变硬,并牢固地附着于换热管表面上。此外,如同水垢一样,当换热器的工作条件适合溶液析出品体时,换热管表面上即可积附由物料结晶形成的垢层;当流体所含的机械杂质有机物较多、而流体的流速又较小时,部分机械杂质或有机物也会在换热器内沉积,形成疏松、多孔或胶状污垢。
换热器大多是以水为载热体的换热系统,由于某些盐类在温度升高时从水中结晶析出,附着于换热管表面,形成水垢。在冷却水中加入聚磷酸盐类缓冲剂,当水的PH值较高时,也可导致水垢析出。初期形成的水垢比较松软,但随着垢层的生成,传热条件恶化,水垢中的结晶水逐渐失去,垢层即变硬,并牢固地附着于耐腐蚀蒸发器表面上。此外,如同水垢一样,当耐腐蚀蒸发器的工作条件适合溶液析出晶体时,换热管表面上即可积附由物料结晶形成的垢层;当流体所含的机械杂质有机物较多、而流体的流速又较小时,部分机械杂质或有机物也会在换热器内沉积,形成疏松、多孔或胶状污垢。
两相优质耐腐蚀蒸发器邻挡板的距离(板间距)h为外壳内径D的(0.2~1)倍。优质耐腐蚀蒸发器板间距过小,不便于制造和检修,阻力也较大。板间距过大,流体就难于垂直地流过管束,使对流传热系数下降。 对圆缺形挡板而言,形缺口的大小对壳程流体的流动情况有重要影响。形缺口太大或太小都会产生"死区",既不利于传热,又往往增加流体阻力。挡板的间距对壳体的流动亦有重要的影响。间距太大,不能保证流体垂直流过管束,使管外表面传热系数下降;间距太小,不便于制造和检修,阻力损失亦大。一般取挡板间距为壳体内径的0.2~1.0倍。为防止壳程流体进入换热器时对管束的冲击,可在进料管口装设缓冲挡板。拉杆、定距杆起到固定折流板和保证折流板间距离的作用,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减少管束震动。
版权所有:无锡市新五环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孙经理
座机:0510-86192004
手机:18914256292
地址:无锡市惠山区藕塘锡陆路1号